11月17日,以“融普惠 新金融”为主题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线上举行。此次峰会由南财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21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协会联合主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
会上,成都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程桦出席了此次会议,并作为典型案例代表进行了经验分享。他表示,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政府如何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成都市于2020年10月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实施“蓉易贷”普惠信贷工程。
普惠信贷规模累计达603.1亿
据介绍,“蓉易贷”通过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进行贷款风险分担和债权融资补贴,采用“442银政担模式”和“73银政模式”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1000万元以下非抵押类贷款(包括信用贷款、保证贷款和权利质押贷款),重点支持500万元以下的首贷和信用贷。其中,贷款利率不超过成都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贷款担保年化费率不超过1%,同时给予融资担保公司不超过1%的担保费补贴。
程桦表示,“蓉易贷”构建“1+1+N”总体框架,即1个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池(资金动态补足),1个“蓉易贷”综合管理平台(业务线上开展),N个区(市)县融资服务中心(全流程融资服务)。
他进一步指出,“蓉易贷”已形成财政部门撬动、金融机构发动、市区协调联动、产业对口互动的运作机制,金融部门总体统筹实施,财政部门保障资金池稳定运行,产业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和支持政策,区(市)县具体做好融资服务,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信贷能力提供融资支持。
截至2022年9月末,“蓉易贷”普惠信贷规模累计达到603.1亿元,较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放大60倍,累计为3.8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提供贷款9.7万笔,其中2022年1-9月信贷规模270.6亿元(同比增长25.9%)。“蓉易贷”信用贷款占比超过95%,贷款平均利率为4.12%,2022年9月贷款平均利率进一步降低到3.94%,低于我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40BP。
程桦表示,下一步,“蓉易贷”力争三年内支持信贷规模超过1000亿元,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10万户,入库白名单企业超过3万家。具体看主要有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成都市“建圈强链”重点工作,强化政策协同联动,进一步提高政策吸引力和特定对象的渗透率。二是引导合作机构二次开发“蓉易贷”专属贷款产品,提升政策触达感。三是做优做实线下融资服务中心,让企业看得见参与得进来。四是持续开展各参与方绩效评价工作,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五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继续扩大“蓉易贷”认知度和影响力,推动“蓉易贷”品牌走进千户万企。
更灵活、更广泛、更易达
相比于传统政策性信贷产品,“蓉易贷”的不同点在哪,优势在哪?对此,程桦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特点。
第一,灵活性——贴近信贷市场,政策动态优化。传统产品,一般采取“事前审批、严格把关”,贷款发放效率低,风险补偿流程长,责任风险大。而“蓉易贷”采取联席会议长效机制,联席会根据运行情况对运行规则动态调控,重大事项由成员单位共同审议。有效发挥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优势,中小微企业贷款流程简便、获贷预期明确。
第二,广泛性——支持范围广泛,机构全面纳入。传统产品,支持对象单一,往往针对特定行业,特定名单,大量行业和企业无法覆盖,合作机构类型和对象较固定。“蓉易贷”支持企业类型进一步扩大至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等所有普惠主体;在合作机构方面,只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都可以申请加入。目前,“蓉易贷”合作机构已达45家(今年增加17家)。
第三,导向性——白名单动态更新,信息实时推送。传统产品,支持的名单企业限定于特定产业,数量较少、更新较慢。“蓉易贷”采取了“部门建标准、区县推名单”“实时推送、动态更新”的操作思路,合作机构根据名单信息发放贷款。目前,已建立涵盖近50个细分行业的白名单筛选标准,推荐入库白名单企业已达15163家,获贷白名单企业4893家,获贷金额122.6亿元,获贷率达到32.3%。
第四,易达性——线上线下结合,融资服务便利可达。传统产品,大多只采取风险分担、担保费补贴的支持政策,配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够,没有做好融资服务。“蓉易贷”创新加入融资服务中心建设,线上线下结合,为全市中小微企业免费提供政策解读、业务咨询、融资对接、贷后跟踪的全流程融资服务。
第五,开放性——拓展产品维度,助推建圈强链。传统产品,政策拓展性不够,多方联动性不足,往往一个支持政策局限于本身不同行业无法叠加政策,金融机构创新不够。“蓉易贷”秉持政策开放性,积极拓展政策的广度和深度。产业部门针对主管产业、区市县针对重点企业,进一步叠加增加风险分担比例、增加担保费补贴力度、新增贴息、银行让利等支持政策,助推成都市“建圈强链”。